歷代地圖38張 看我瀘州“72變”,!《瀘州歷史地圖稿》一書正式編印
近日,,政協(xié)瀘州市委員會文化文史和學習委《瀘州歷史地圖稿》一書正式編印。該書首次分享了自戰(zhàn)國巴蜀以來的歷代瀘州圖,,以及宋代以來的歷代瀘州城市圖,,并附有《二十四史》等權威經典書籍的相關論述,。
《瀘州歷史地圖稿》
瀘州歷史悠久,夏,、商時屬梁州之域,,周代屬巴國轄地,。公元前316年春,秦惠文王派張儀和司馬錯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轄有包括江陽在內的大片土地,。西漢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在長江與沱江交匯處設置江陽縣,。梁武帝蕭衍大同年間(535-546年)建置瀘州。隋大業(yè)三年(607年)改州為瀘川郡,。瀘州的歷史已有兩千余年,。
《瀘州歷史地圖稿》是瀘州文史愛好者周汝洪經多年積累和潛心研究,按照中國歷史朝代變遷順序,,圖文并茂系統(tǒng)展示瀘州建制演變,。周汝洪早年畢業(yè)于長春地質學院,長期在新疆從事地質礦業(yè)勘查和區(qū)域地質調查工作,。2003年退休回到故鄉(xiāng)瀘州,,在返聘繼續(xù)從事科研工作的同時,利用其所學專長,,編繪成《瀘州歷史地圖稿》初稿,。
瀘州市政協(xié)組織部分文史研究員及瀘州本土文史愛好者共同參與,補充完善,,考證加注,,增補了《二十四史》等權威經典書籍的相關論述2.7萬字,特別是對瀘州歷史上各類現(xiàn)象的解讀言之有據(jù),,確保了基本歷史的真實性,。此外,還增添了譚其驤,、任乃強等業(yè)界大家的相關地圖,,在保持原書稿創(chuàng)設體例、主要內容和總體風格的基礎上,,更加豐滿權威,。
《瀘州歷史地圖稿》含38幅地圖,是一本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和收藏價值的地方歷史資料性書籍,,也是一本歷經數(shù)年編繪完善的瀘州歷史地理普及性讀本,。
你可知,,去水井溝逛個街,,
在宋代你可能跑了三個坊?
要說瀘州的歷史,,宋代是繞不開,,也不能避開的時代,。這期間,川陜四路(即“四川”)人口達1330萬,,為全國五分之一,。作為川陜四路人口和經濟第二位的川南中心以及重要政治軍事位置的瀘州,也迎來了其歷史發(fā)展的高峰,。
水井溝 曹衛(wèi)兵 攝
首先和大家分享的地圖是《南宋嘉定十年瀘州城》,。去過西安的游客大多都知道,在唐代的長安城里有108坊,,如今游客們大多都會去的美食街永興坊,,就是唐長安城108坊之一。其實,,在宋代就開始執(zhí)行坊市分離制度,,坊是宋代城市的基本行政單位,市則是商業(yè)活動的主要場所,。這種分離的制度安排,,使得城市管理和商業(yè)活動各司其職,互不干擾,,有利于城市的穩(wěn)定和商業(yè)的繁榮,。
在《南宋嘉定十年瀘州城》這幅地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如今的北城夜市一帶叫“桂林坊”,,報恩塔所在的周邊區(qū)域叫“仁風坊”,瀘州市人民醫(yī)院老院區(qū)所在的區(qū)域叫“勝紀坊”,,熱鬧的水井溝商圈橫跨了“仁風坊”“超勝坊”以及“清平坊”,。
周汝洪查閱的資料顯示,城市建設方面,,宋代之前,,瀘州無正式城垣,只有竹籬木柵,。到宋代初,,才開始筑墻。到1115年(北宋政和五年)正式筑城,,經1145年(南宋紹興十五年)知州馮楫擴建,,筑成了號稱“雄壯甲兩蜀”的完備雄壯的石砌城垣體系。
你可知,,臨沱江的城邊上,,
曾有與黃鶴樓齊名的南定樓?
瀘州民俗專家陳鑫明介紹,,到了明代,,瀘州成為商賈云集的大碼頭,,當時朝廷在瀘州專門設置了漕運官員,而館驛嘴就是瀘州最大的碼頭口岸,。所以,,館驛嘴周邊有很多大小酒樓,比如南定樓,、會江樓等,,有的是為商務宴請,有的是為販夫走卒提供服務,。
南宋瀘州市街地圖(局部)
作為明代第一狀元的楊升庵(楊慎),,在瀘州寓居了10余年,不僅在各大酒樓與文朋密友詩酒唱酬,,還攜酒前往常游之地設宴迎賓,,其間吟唱出不少詠嘆瀘酒的詩作。數(shù)次登臨南定樓的楊升庵,,留下過這樣的感嘆:“南定樓前碧草春,,荔枝林下少埃塵。三瀘名號訛千古,,二水沱崏(岷)會兩津,。”
在《南宋嘉定十年瀘州城》《明代瀘州城》地圖中都可以找到,,大名鼎鼎的南定樓就在汲水門附近,,目測地圖應該是現(xiàn)在的枇杷溝一帶。
周汝洪查閱的資料顯示,,宋代瀘州城中的南定樓,,與當時國內著名的黃鶴樓、岳陽樓,、大觀樓并稱“天下四大名樓”,。宋代到明代瀘州城無歷史圖件可尋。在清代直隸瀘州志中載有瀘州城池圖,,其城垣系宋明舊城,,與宋明代城垣基本一致。宋代江陽譜中記載有當時瀘州街坊詳細文字敘述,。周汝洪依據(jù)上述資料,,繪制成宋代到明代時期瀘州城圖,展現(xiàn)這一時期瀘州城面貌,。
你可知,,小市五峰山上,
曾有書院、有酒樓,、有寺廟?
在《南宋瀘州市街》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在瀘州城的北邊有一座山,叫五峰山,。地圖上標注,,該地有萬壽禪寺、北定樓和五峰書院,。瀘州城里的人要去這里,,一般是出朝天門,在余甘渡擺渡就能到這里,。
在五峰山頂上極目遠眺 記者 燕偉民 攝
瀘州文史專家趙永康在他的《人文三瀘》中也曾提到,,余甘渡是沱江上宋代瀘州朝天門(民間稱“大北門”)北渡小市的渡口,位于現(xiàn)在的龍馬潭區(qū)小市街道中碼頭附近,。
周汝洪查閱的資料顯示,,文化方面,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瀘州知州曹叔遠編著的《江陽譜》,,是當時著名地方志之一,是瀘州至今最重要的歷史文獻,。瀘州人李攸于紹興十二年(1142年)左右編著30卷《宋朝事實》,,是宋代正史的重要補充,具有重要歷史文獻價值,。因為宋代瀘州開始有正式的書院,,整個兩宋時期,瀘州共出27名進士,。
在瀘州期間,,楊升庵據(jù)說最喜歡住在五峰山,在這里,,他與好友聚會,,留下了“半空樓閣千山繞,兩岸人家一水分”等佳句,。楊升庵之所以喜歡到五峰山,,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五峰書院(清代乾隆年間更名為鶴山書院)就在這里,,這是瀘州地區(qū)有記錄以來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書院,。五峰書院匯聚了一大批瀘州地區(qū)甚至川南地區(qū)的讀書人,為川南培養(yǎng)了一大批人才,延續(xù)了瀘州文脈,。
記者手記>>
鄉(xiāng)愁是一張地圖 那里就是我們的家
想家了,,你會做什么?是“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還是“故鄉(xiāng)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抑或是“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第一次見到周汝洪老人,是在2021年的春天,,那時他已經84歲,,剛剛著手繪制民國時期瀘州城圖。他說,,要把記憶里的瀘州畫下來,,算是留住瀘州的記憶。
在離開瀘州的半個多世紀里,,無論是在千里之遙的長春求學,,還是在邊疆的戈壁灘上進行地質考察,周汝洪想得最多的就是家鄉(xiāng)瀘州,。
15歲離開家鄉(xiāng)后,,每當想家的時候,周汝洪就會把記憶在腦子里刻上一遍,,這些記憶里有黃州館附近的中城公園,、市街花園、鐘鼓樓,,那是兒時最常去玩的地方,;也有小市的余甘渡,那是當年每次擺渡去看外公的必經之地,;還有碼頭邊??康膹淖载晛淼柠}船隊,那里有黑壓壓的,、氣勢宏偉的烏篷船隊……
從2021年開始,,周汝洪老人把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了查閱資料、繪制地圖上,。從最初的民國時期的瀘州城圖,,到后來歷代地圖,他越畫越多,,越畫越覺得身為瀘州人很自豪,。在他所做的筆記中,,字里行間都流露出老人對瀘州的熱愛。
周汝洪老人對家鄉(xiāng)特別的愛,,打動了身邊更多的瀘州人,。在市政協(xié)文史研究員董代富的牽線搭橋下,市政協(xié)組建了《瀘州歷史地圖稿》專家評審組參與審改,,最終才能有這本飽含心血和汗水的《瀘州歷代地圖稿》成書,。
在周汝洪老人繪制的清光緒時期的瀘州城池圖上,有一個地方叫“黃州館”,。周汝洪老人說,那里就是他兒時的家……
鄉(xiāng)愁,,是中國人對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長眷戀,。余光中的詩中曾寫道: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其實在我看來,,鄉(xiāng)愁也是一張張地圖,,地圖里那些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山水,,那里就是我們的家……
記者 彭方均 實習生 李紫陌
溫馨提示
如已完成請點擊”已登錄“